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1] ,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旋即便致仕歸鄉(xiāng)。四方人士求詩文書畫者,絡繹道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年九十歲。有《甫田集》。
“攜琴訪友”是自古至今眾多畫家鐘愛的題材,具有尋覓知音的美好寓意。此幅《攜琴訪友圖》為文徵明六十四歲時所作,是“細文”風格的代表性作品。文徵明山水畫師從沈周,但與沈周相反,文徵明的山水以“細”見長獨具特色,這與明中葉“溫厚和平”的審美傾向相一致。文徵明雖不否定“蒼勁”,卻更重視“細潤”,喜愛一種剛柔適度、精細秀潤的美。
此幅作品在盈盈尺幅間展現(xiàn)江南山水的秀美與溫婉,營造了優(yōu)雅清曠的意境。文徵明畫樹特別有感覺,用筆緊密連綿,看上去格外地營養(yǎng)充足,有一種俊拔的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