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后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創立了“米點山水”。米芾于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
釋文:
芾頓首再啟。弊居在丹徒行衙之西,翛閑堂、漾月、佳麗亭在其后,臨運河之闊水。東則月臺,西乃西山,故寶晉齋之西為致爽軒。環居桐柳椿杉百十本,以藥植之,今十年,皆垂蔭一畝,真一畝之居也。四月末,上皇山樵以異石告,遂視之。八十一穴,大如碗,小容指,制在淮山一品之上。百夫運致寶晉桐杉之間。五月望,甘露滿石次,林木焦葦莫不沾,潔白如玉珠。郡中圖去,至今未止。云欲上,既不請,亦不止也。芾頓首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