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現代畫家,“新山水畫”代表畫家 [1] 。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執教于中央大學。1949年后曾任南京師范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 他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是幅蜀山圖為傅抱石先生1954年于南京所作。畫面所繪的是抗戰期間先生暫居于重慶西郊金剛坡時附近的景色,那云氣掩映間的山巒疊嶂,那陡峭而蜿蜒曲折的登山小道,那蒼郁遒勁的山間老松,那背著背簍、扛著鋤頭日暮歸家的山民,正是先生當年在彼生活時每日可見的景象,故而在多年以后仍能描繪的如寫生般生動而逼真。畫面雖僅盈尺,卻山水、人物、松云兼具,水、墨、色自然的融合,淡墨處清遠透潤,濃墨處蒼郁雄渾。兩個點景人物筆觸寥寥卻形神兼具,山巒松云用筆恣肆、元氣淋漓,抱石皴已趨于大成,望去滿紙煙嵐,蒼蒼莽莽,體現了傅抱石畫作氣勢磅礴、小中見大的特點,為傅抱石先生壯年佳作之一。
鈐印:往往醉后(朱文)、一九五四(朱文)
鑒藏印:世勛墨緣(朱文)
錄文:抱石金陵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