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益(公元12世紀)〔南宋〕昆山(今屬江蘇)人,一作沛(今江蘇沛縣)人,生卒年不詳。孝宗乾道(1165-1173)間畫院待詔,工畫翎毛、花竹,尤能渲染,似欲飛鳴。厲鶚《南宋院畫錄》卷四著錄其畫跡有《黃鸝出谷圖》《荷塘柳燕圖》《聚禽圖》《黃鸝蒼翠圖》《鷺鷥圖》《三友圖》《對幅松圖》《柳杏山鳥圖》《山茶雙鳥圖》等。傳世作品有《牧牛圖》卷,紙本,墨筆,縱26.2厘米,橫73厘米,描繪煙柳平丘、牧童牧牛之生動情景,造型準確,用筆簡率,款署“毛益畫”三字,似為后添款。畫上有乾隆皇帝題詩,后有范顯德、池廷瑞、金信等九家題跋,曾經梁清標、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現藏故宮博物院;《貓圖》冊頁相傳為其所繪,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父毛松,善畫花鳥四時之景,傳世作品《猿圖》現藏日本京都曼殊院。
在宋代的牧牛風俗畫中,畫家往往對清苦的放牧生活進行了理想化的表達,通過畫面賞心悅目的和悅氣息,來傳達藝術作品中樂觀豁達的精神境界。畫中的牛或溫順可愛,或母子情深,洋溢著一種人情化的天倫之樂,牧人的神態(tài)怡然自樂,盡情地享受著放牧生活,呼吸著大自然的新鮮空氣,體驗著人與自然無間的和諧,畫面中彌漫著和悅的氣息,表現出一種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統(tǒng)一。《牧牛圖》卷描繪煙柳平丘、牧童牧牛之生動情景,造型準確、用筆簡率。款署“毛益畫”三字,似為后添款。畫上有清乾隆皇帝題詩,后有范顯德、池廷瑞、金信等九家題跋,曾經梁清標、清內府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