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約1140-約1225年后),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繪畫世家,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干濃重,多橫斜之態。樓閣界畫精工,且加襯染。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鳥常以山水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等。
春天的江南,云淡風輕。一名儒雅的文士,帶著攜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徑間。溪旁的柳樹,抽出了細柔的新芽,引來了一對黃鶯,在枝梢上愉悅的鳴唱著。他站在溪旁望著它們,捻須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氣里。
宋人畫圖,猶如畫詩;到了南宋,尤其如此。春和景明,正是四季里最適合外出賞花、踏青、訪友的季節。在這幅馬遠的「山徑春行」里,畫中高士外出春游,享受的,無疑就是宋代理學家程頤筆底下所謂“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的春景!在這樣的春景里,高士的衣袖觸動了野花,野花輕揚飛舞,驚動了原本在鳴唱的鳥兒,也說明了畫里的詩情,正是由南宋寧宗楊皇后的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轉化而來。
柳樹的枝條走向前方,詩人也是望向前方,鳥也是飛向前方,左下角的疾走 的小童也是朝前的。前方有什么呢?這就是這副畫的意趣吧,不用想了,雖然沒有畫出來,但是可以想象前方一定是美的不能再美 的景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