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于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杰”。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
本畫創作于1943年,畫家時居重慶磐溪,任教于剛組建的中國美術學院。牛為徐悲鴻特別鍾愛的題材,這要源于其少時的牧童情節,悲鴻的童年比較清苦,家里有幾畝瓜田,卻無耕牛,他平時幫助有牛的鄰居放牛,耕作時便可借牛來耕自家的田,耕牛牧歌成為其童年的美好回憶,在抗戰期間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他也多次借牧牛的場景表達對平靜、安寧生活的憧景。此畫題跋中,亦隱含了壹種對田耕生活的追緬和留戀。
畫中耕牛體軀結實健壯,眼神逼人,蠻猛中帶有淳厚之態,尤其壹后蹄抬起,在耳后搔癢,頗生趣味。畫法以墨筆和分離筆觸寫之,看似信筆涂抹,實則每筆的濃淡和干濕都表現了牛毛的質感,畫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造型準確生動,足見悲鴻在大量素描寫生中訓練出的造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