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1642年-1708年),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
1667年石濤25歲時,在安徽宣城創作了此幅《十六阿羅應真圖卷》,這幅畫據說畫了一年始成,是其進入禪門后的精心之作。好友梅清題跋,并對此畫給予了高度評價,稱此作“神采飛動,天趣縱橫,筆痕墨跡,變化貽盡。此畫為石濤早期人物畫的代表作品,亦是石濤藝術生命里巔峰之作。此圖附有大量山水樹石作配景。場面宏闊,豐富多彩;用墨濃淡干濕,或筆簡墨淡,或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人物線條古樸,羅漢面部神態生動,富有情趣。羅漢們兩人或多人一組,置身于山谷自然之中,或行或坐。人物形貌有別,姿勢各殊,生動自然,飄逸灑脫。高處重山復嶺,山間泉水飛流,直入深澗,迂回盤桓。淺絳設色,淡雅中見沉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