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1642年-1708年),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
石濤精于詩文,幾乎每畫必題。他的傳世作品題材多樣,擅長花果蘭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畫名極盛。其畫力主“搜盡奇峰打草稿”,一反當時仿古之風,構圖新奇,筆墨雄健縱恣,淋漓酣暢,用筆曲盡飛澀、徐疾、粗細、干濕之妙,中鋒、側鋒、逆鋒、散鋒、順鋒、禿筆、枯筆、濕筆、破筆、圓筆兼用,是一位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杰出成就的畫家。《陶淵明詩意圖冊》體現出作者濃郁的退隱思想。在此圖冊的創作上,石濤和他以往常用的取景構圖,石壁險峰,奇巒怪石等有所不同。畫冊中充滿了田園趣味,構圖多為叢林、茅舍、小山、孤松、岸柳、平溪、水村人家等。樹木、遠山多用色、墨積染法,細筆多畫人物、柳枝、蘆草,粗筆多勾山石、樹木,剛柔并用,細微處勾皴點染,慎密嚴謹,定無虛下,敢于突破前人的陳法,如用赭色代皴擦山石,用石綠作米點等.這些都是前人從未用過的方法。作者在這本畫冊里把自己主觀心靈上悲涼凄愴的生命情調與緲暝浩茫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滲,渾然無跡,不禁感慨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