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巖(1682~1756),一作華嵒,字德嵩,更字秋岳,號新羅山人、東園生、布衣生、白沙道人、離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飄篷者”,福建上杭蛟洋華佳(家)人(原白砂里人),后寓杭州。工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脫去時習,力追古法,寫動物尤佳。善書,能詩,時稱“三絕”,為清代杰出繪畫大家,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邊塞行旅是華嵒經常表現的題材之一。本圖畫唐人遠行邊塞詩意。圖中,天山腳下,一個身披大紅斗篷、藏掖寶劍的單身旅客,牽一匹雙峰老駝,艱難地緩行于冰雪之中。天色灰暗,四野空曠,道路漫漫,白雪皚皚。一只孤雁橫掠空中,旅者和老駝舉首仰望,此情此景似引起了游子的萬千思緒。畫中情景交融,意境含蓄。畫面構圖狹長,造成天高地迥的視覺效果,以襯托人物孤寂的內心世界。設色雅致,色彩之間的搭配,冷暖色調的對比,都十分考究。人物、老駝的形象塑造在寫實的基礎上恰當地運用夸張手法,人物前傾的動勢,老駝富于人情味的表情,都使得主題更為突出。作品展現了畫家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出眾的繪畫才能。圖中描繪晦暗陰霾的天空下,云幕低垂,仿佛又在醞釀著新的一場暴風雪。雪峰陡峭重疊,閃著潔白晶瑩的寒光。此圖最突出的特點是構圖簡潔大膽,設色對比強烈。它不僅展現了古代傳統文人畫很少涉及的天山雪域的自然風光,將山水、人物及走獸等題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而且更以凝練秀勁的筆墨營造出一種孤寂悲涼的意境,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