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1269-1354或1358),元代畫家。自稱浙東平陽人。陶宗儀《輟耕錄》稱其“本姓陸”,出繼溫州平陽黃氏為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等。工書法,通音律,能散曲。擅畫山水,得趙孟俯指授,宗法董源、巨然。水墨、淺絳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畫,氣勢雄秀,筆簡而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評。名列“元四家”(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之首。
紙本水墨。臺北故宮藏。前景畫湖面小舟垂釣,其后山巖繁密多姿,高聳雜木散立,山巔處瀑布流瀉,左方曲徑?jīng)]入云霧中,其上瑰麗峰巒斜出天表。畫中可見黃公望風格母題,然全作結(jié)構、山石、樹法等,更接近文征明風格。根據(jù)題跋此畫為梅劍庵所作,成于至正十四年(1354);永樂八年(1410),梅氏后人請沈度題跋;正德五年(1510),文征明(1470-1559)亦留下題語。文征明題款「壁」字書為「璧」,與常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