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敏(1592年-1680年),本名王贊虞,字遜之,號煙客,又號偶諧道人,晚號西廬老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人,明末清初畫家,其畫在清代影響極大。王翚、吳歷及其孫王原祁均得其親授。王時敏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與王鑒、王翚、王原祁并稱四王,外加惲壽平、吳歷合稱“清六家”。
絹本青綠設色。本幅近景描繪山屋錯落,林木繁密,溪水湍流之景。隔著山嵐云霧之后,是呈三角狀層層向后疊加的山峰。作者以濕潤、綿長的披麻皴法勾勒巖石與山體輪廓,再罩染赭石和汁綠,使畫面更為明亮并具裝飾性。本幅主題、構圖、山體構成與〈仿黃公望臨董源夏山圖〉相似。而植被茂盛,山體渾厚,土石平臺遍布,加以披麻皴法與側筆點染的苔點,接近明清畫家對黃公望「峰巒渾厚,草木華滋」的認識。構圖復雜,重山峻嶺、千村萬樹,都能安排得層次井然,令人宛然有身入實境之感。此軸作于康熙庚戌年(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