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1040~1106),北宋廬州舒城(今安徽舒城)人,字伯時,出身名門大族,家藏古器名畫法書甚多,自幼知識淵博,好古善鑒,多識奇字,自夏商以來鐘鼎尊彝皆能考訂世次,辨別款識。長于詩文,行楷書有晉人風。與王安石、蘇軾、米芾、黃庭堅為至交,系駙馬王詵之座上客。熙寧三年(1070)中進士,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后官至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病痹告老,居家鄉龍眠山,號龍眠居士。一生勤奮,作畫無數,人物、史實、釋道、士女、山水、鞍馬、走獸、花鳥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人物、道釋深得吳道子旨趣,運筆如行云流水,造型正確,神態飛動;山水氣韻清秀,得王維正傳;著色山水追李思訓心法;畫馬過韓干。能集諸家之長,得其大成,師法自然,大膽創新,自成一家,被后代敬為第一大手筆、百代宗師。
這幅是宋代畫家李公麟的代表作之一,該圖描繪了作者對洛水之神宓妃的愛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悵。作品將不同情節置于同一畫卷,洛神和曹植在一個完整的畫面的不同場景中反復出現,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將畫面分隔成不同情節,使畫面既分隔又相聯接。卷中人物、山水、樹石、龍馬等,一應俱全,刻畫細致。人物用筆古拙,山石空勾無皴,畫風高古,上接魏晉。依畫面內容,又將《洛神賦》全文以小楷書分二十二段錄于其上。畫卷起首處本殘,為后人所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