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澄(1721-1770),字鏡壑,號默耕,安徽桐城人。是清代名臣張英之孫、張廷玉次子、張若靄之弟。乾隆十年(1745)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入直南書房。三充鄉、會試同考官,一主湖南鄉試,矢公矢慎,士論翕然。歷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卒于官。國史附傳。著有《瀟碧軒詩》四卷。
此冊以北京城著名的“燕京八景”為題而畫。燕京八景一說始自金《明昌遺事》,當時金章宗完顏璟將燕京的八處風光名勝選定為燕京八景,即“居庸疊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風”、“瓊島春蔭”、“薊門飛雨”、“西山積雪”、“盧溝曉月”和“金臺夕照”。“燕京八景”歷金、元、明、清四代,又有稱“燕臺八景”、“燕山八景”、“京師八景”、“京畿八景”者,雖景點相同,八景的名稱在不同時期則有所變化。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曾御制《燕山八景詩》,將八景定名為“瓊島春蔭”、“太液秋風”、“玉泉趵突”、“西山晴雪”、“薊門煙樹”、“盧溝曉月”、“金臺夕照”、“居庸疊翠”,沿用至今。該畫冊中建筑的刻畫不用界尺,但是對建筑的特征卻描繪得生動準確,表現手法活潑而不失穩重,是畫家對景寫實的佳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