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萱,唐代畫家,長安(今西安)人,開元(713-741)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并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于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即傳說是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和《搗練圖》卷。
《搗練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這幅長卷式的畫卷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系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致的作品。張萱原作已不復存在,此為宋徽宗摹本,后有清代學者高士奇跋,此卷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搗練”是古代女性最常見的勞作之一,又稱“搗衣”,是古代制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之一。“練”是一種生絲制成的絲帛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且發黃,必須經過沸水煮泡和漂白,再用木杵反復捶搗才能溶解帛上的絲膠,使之潔白柔軟。搗好的素練經熨燙平整,最后被裁剪,縫制成衣裳。絲制成絲帛大約在漢代前后,作為新的精煉工藝,搗練法出現。搗衣縫制為御寒,搗衣便多在秋季。
《搗練圖》繪制在細致平滑的宮絹上,并無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題跋: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真跡”。另有金章宗用瘦金體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瘦金體由宋徽宗獨創,筆畫勁挺秀麗, 風格獨特。金章宗完顏璟愛好書法,曾在朝中設立書畫院,“凡好書札,悉效宣和(徽宗時年號),字畫尤為逼真”。完顏璟學宋徽宗的字,幾乎可以亂真。從這些題跋上推測,金章宗完顏璟曾經是這幅《搗練圖》的收藏者。
圖片為超高清掃描圖,每副為一獨立圖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