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書畫家。17歲時,參加松江府會考。當時他寫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為準可奪魁,誰知發榜時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貞吉嫌他試卷上的字寫得差,文章雖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從此他發憤學習書法。以唐人顏真卿《多寶塔帖》為楷模,后來又改學魏、晉,臨摹鐘繇、王羲之的法帖。經過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書法有了很大的進步,山水畫也漸漸入門。
《夏木垂陰圖》由明代董其昌繪畫。近景樹木蔥蘢,屋宇數棟,掩映蒼松雜樹之中,中間隔著一條河流。真可謂依山傍水。對岸是層巒巨石,山腳下雜樹屋舍數棟。作品以書法的筆墨修養,融會于繪畫的皴、擦、點劃之中。遠景為崇嶺巨嶂,連綿遠岫。畫中筆墨蒼勁潔凈,皴擦融合水墨渲染,更覺渾厚蒼潤。左上角落款:玄宰和印章畫禪一枚。董氏玄宰印章一枚、董其昌印章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