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賢(1618—1689年),一名豈賢,字半千,號野遺 、柴丈人等,江蘇昆山人,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居南京清涼山,買畫課徒,生活清苦。性孤僻,與人落落寡合。他是位既注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其創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參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吳鎮及沈周等人的筆風墨韻,同時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所倡導的筆筆有古意的創作格法。他與同時活躍于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并稱“金陵八家”。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高崗茅屋圖軸》作者:龔賢;類別:繪畫;年代:清代;收藏: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此圖描繪了江南山水,其筆墨勁利而蒼厚潮潤,蒼翠欲滴。山石高懸,山隨畫活;湖水盡白,形成墨白對比,虛實相生。上題“把茅結畫在高崗,撥葉閑書看夕陽;到老胸中無甲子,何從牖下夢羲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