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為金銀首飾工匠,后改工書畫。宣德間(1426-1435)以畫供奉內廷,官直仁殿待詔。后因遭讒言被放歸,浪跡江湖。
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蟲草。山水師法馬遠、夏圭,中年猶守陳法,晚年縱逸出蹊徑,卓然一家。所作雄俊高爽,蒼郁渾厚,用筆勁挺方硬;畫人物筆法嫻熟,頓挫間風度益著;所作花鳥、蟲草亦饒有生意。為浙派繪畫開山鼻祖。作品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 《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惠能六代像》等。
布局上,作者采用中軸線構圖,高山置于畫面右邊。近景處,樹木、山崖、歸舟相互依照;中景處,蘆葦、枯樹、溪橋、村舍、竹林、遠山錯綜而不雜亂;遠景處,高山重疊,遠山迷蒙,在霧氣中若隱若現。畫中雖然表現的是雨景,但景物自近而遠,層次清楚明晰,將雨中急歸之心表現得淋漓盡致。畫面近處的巖石和歸舟,一靜一動,對比鮮明,使構圖統一中有了變化,更加突出風雨歸舟的主題。橫跨兩岸的溪橋使得左輕右重的景物連成一個整體。溪橋上冒雨趕路的農夫,被作者刻畫得惟妙惟肖,一個個顯示出匆忙急切的神態。中景處的蘆葦更是突出了風勢的狂猛勁厲。
該圖章法新奇獨特而巧妙,筆墨兼工帶寫,顯出豪放灑脫而濕潤空的意境,成功表現了風雨交加的自然景色和特定環境中的人物情態。圖中樹石用筆剛勁犀利,氣勢雄壯,以大斧劈帶水墨破刷出的山石,生動地表現出瘦硬多棱角的特征,強烈地顯示了山石的質感和立體感,并運用虛實相生的手法,刻畫出雨中山川的神奇境界和聳拔氣象。近岸樹木作者用了夾葉法和點葉法,蘆葦和竹林用了撇筆介字點,一筆一畫,筆筆到位,刻畫出狂風中搖曳的形象。狂風大雨用大筆揮掃,增添了畫面的氣勢,從豪縱的筆勢之中,可以看出畫家憤筆疾揮的飽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