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zhèn),號云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倪瓚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
倪瓚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cè)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shù)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江渚風林圖軸中一個巖石前景與遠山并列岸邊幾乎相同的成分他的整個生命:這一樹叢,在每次迭代的微妙變化在他透露的情況和精神狀態(tài)的變化。 這荒涼的景觀,為同胞學者兼藝術(shù)家虞戡而作,無疑反映了在他的妻子最近去世后的喪親之痛,以及他的生命的孤獨感。他的題詞是:江渚暮潮初落,風林霜葉渾稀。倚仗柴門閑寂,懷人山色依微。 在河邊的晚潮開始下降;微風吹動著霜覆蓋的稀疏樹葉。我倚在緊閉的草叢大門沉默;我覺得我的朋友 - 幾乎是從山上走了。
被迫逃離他在江蘇省無錫市的家鄉(xiāng),躲避勒索,導致倪瓚在1356年和1366年之間成為難民,居住在一個離家西南面的地方,戲稱蘇州蝸居。 與他的無錫的家相比,這是一個痛苦的轉(zhuǎn)變。但家庭能夠安定下來,就是“簡單的寄托、和諧的存在、幸福的生活。” 倪的畫作,從這一時期起有更寬松的時間保證。因此,畫作有時看似粗略 ,當中卻有著一個藝術(shù)家的自覺的質(zhì)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