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從義(約1302—1393),元末著名道士畫家,江西貴溪人。字無隅,號方壺、又號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早年入道,師從永嘉人金月巖修道家之學,為龍虎山上清宮正一派道士,金月巖去世后,他離開龍虎山游歷全國各地,往來于大江南北,至正三年(1343)曾至大都(今北京),結交了不少文人、畫家和達官貴人,名臣危素稱他為“方外之交”,畫家張彥輔曾為之繪《圣井山圖》相贈,在當時很有名氣,由于不喜談論時事,獨好畫,不久即思南歸,但這次北游使他大開眼界,對他的畫有很大促進。
此圖畫武夷山景。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縣西南,綿亙百余里,有36峰、37巖,水流其間,分為九曲,為我國南方風景名勝之地。古代,道家將它稱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動較為集中的地區。此圖是方從義為同道周敬堇而作。畫面右側一峰高聳,峰下水中一葉小舟徐徐劃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叢生其間。筆墨濃潤,酣暢淋漓,山體用縱向長線條皴染,以增其峭礪高聳之感。布局奇特,筆法多變,融古法為己用,表現出獨具特色的藝術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