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生于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1] 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后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后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于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齊白石的花卉作品以繁密著稱,如早期所繪紫藤均以花葉為主,藤莖不多,一串串藤花交代得很具體,花葉也鉤出葉筋,所以畫面顯得十分細密。齊氏變法受陳師曾啟發,畫風由工筆和小寫意向大寫意發展,繪畫形式趨于簡括,筆墨運用醇厚老辣,用色更加大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他力持通過對現實物象的觀察,去提煉剪裁更典型的形象。 雞冠花色彩明艷,造型獨特,是白石老人變法后花卉創作中偏愛的一種題材。雞冠花是一種野花,在深秋的時候,籬邊園側看到一二朵,頗具蕭疏的秋意。所以畫家畫這種花,也常用疏落的筆調來表現。此圖中,白石老人把雞冠花描繪得美輪美奐。紅色花朵以胭脂數筆繪畫,不但濃艷,更表現了花朵的肥厚感和細毛的質感。花葉用偏輕的綠色敷染,再以濃淡不同的墨線鉤勒,空間關系表達準確自然。使豐滿的花葉蓬松鋪滿莖干。這種紅綠搭配易流于俗氣,但在白石老人筆下卻成為了一種用色范式,為人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