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于璜碑》全稱《漢雁門太守鮮于璜碑》,東漢延熹八年(一六五)十一月立。一九七二年到五月與天津武清縣高村出土。碑呈圭形,高二百四十二厘米,寬八十三厘米。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五字,有界格;碑陰十五行,行二十五字,有界格。共八百二十七字。額陽文篆書十字。通碑字跡清晰,是建國以來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漢碑,現存天津市歷史博物館。《鮮于璜碑》書風方整樸厚,筆法方圓結合,在存世漢碑中,與晚于它的《張遷碑》同屬方筆一派而有別具特色。碑陰字大小不一,不甚工整,參差錯落,近兩爨書風,真率稚拙。《鮮于璜碑》的出土,為當今書壇提供了一件新的難得的漢隸范本。
中國東漢重要碑刻。全稱為“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立于延熹八年 (165)。 現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全碑包括碑座與碑身二部分。碑座為長方覆斗形,長 1.2米,寬0.73米,高0.25米。座上有長方形榫槽。碑身為圭形,上銳下方,高2.42米,寬0.81~0.83米,厚0.12米。碑首陽面中部為“凸”字形碑額,陽文篆書碑名。碑額兩側刻青龍、白虎額下為一直徑11.3厘米的圓穿碑首陰面刻朱雀。這種以“四神”圖象作為碑額裝飾的現象,在漢碑中較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