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翬 ,(1632—1717年),清代畫家。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畫有家學,初拜張珂為師,專摹元代黃公望的山水畫。后轉師王鑒,畫藝大進。經王鑒推薦,他又師王時敏。在名師的指導下,他悉心臨摹歷代佳作且游歷山川,畫藝終登堂入室,聲譽益著。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詔入京,主持繪制《康熙南巡圖》,三年后完成,遂榮歸故里,以畫終其一生。他的弟子眾多,形成了“虞山派”,影響后世頗深。他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合稱為“清初六家”。
草堂碧泉圖繪山嶺巍峨秀麗,巨崖險峻。遠處峰嶂矗立,云風環繞。群山深處,廟宇掩映其中,增添神秘之感。近處,松柏挺秀,水榭亭臺臨水而建,拾階而上,可一覽山水之景,環境十分優美。圖中人物不多,卻處處點題。如水榭中一人靜坐案旁,一小童側身張望,動態鮮明,栩栩如生。自曰:『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早期晝風清麗工秀,晚期則傾向蒼茫渾厚。章法富于變化,水墨與淺絳渲染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