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 (943-約 962 ),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鐘陵(今江西進賢縣)人,董源、李成、范寬史上并稱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云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鑒定家柯九思在卷后題:“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游客出沒于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展卷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處浮一漁船,漁人悠閑作業。視線慢慢左移,出現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緩,岡巒起伏,山頭多作圓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現出“蟵洄”錯落的洲渚,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的灘岸上,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從近景洲渚往遠看,是一片平灘,平灘后面是更遠的、起伏連綿的洲渚??諝鉂駶櫍叫坞鼥V,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云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游客出沒于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